【本報訊】(記者 夏志禮)現任行政會議成員曾鈺成,與培僑的感情極為深厚,這段緣份源於1969年,一直延續至今。他昨以校監身份,分享這悠長歲月中的難忘片段說,37年前,在港大畢業的他到培僑應徵代課老師,當時的校長吳康民馬上聘請了他,開給曾月薪600元,比吳本人還要高,獲得如此禮遇,令他大為感動。
曾鈺成在培僑可謂一帆風順,由代課老師做起,一直晉升至中學部主任、副校長及校長,現在成為校監。他在培僑教書時,曾遇上一名「駁嘴駁舌」的頑劣學生,曾經質疑過他「識唔識教英文」,非常無禮,又經常遲到,讓他頭痛不已。不過後來經過多位老師的循循善誘後,該學生終於慢慢納入正軌,後來更成了他政壇的好戰友,而這名學生就是現任民建聯主席馬力。
創下多項學界創舉
曾鈺成又表示,培僑其實創下了多項學界史無前例的創舉,例如他們該是全港最早的一間舉行「一人一票式」學生會選舉的學校,亦是首批設有家長會的學校。當年千人操及「大長跑」等已成為了每位培僑學生不會忘記的盛事。「那時大球場的人都很怕我們的同學會將球場內的草『踩死』,害我要與有關職員作交涉。」
總結37年的培僑歲月,曾鈺成認為70年代的日子讓他最深刻,當時中國成功的「乒乓外交」,一些乒乓球名將成為家傳戶曉的名人,其後國家乒乓球隊竟到培僑中學為師生表演,令全校上下歡騰。培僑中學前校長葉祖賢亦回憶指,多年前過農曆新年期間,他家不幸被賊人光顧,木門遭到破壞,當時大部分店舖均已關門,該校其中一個畢業生成為三行師傅,主動帶同鐵門上門,以解他燃眉之急。
吳康民.
培僑中學,六十年了,我個人也在學校服務了五十九年。培僑創辦在跑馬地樂活道的朗園別墅,二戰以後的這座佔地二十五萬平方呎的「春天的花園」,是老培僑人最難忘的。
培僑在朗園辦學的三十六年中,培養了大量的人才。今天,在社會上,在海內外,不少專家學者、成功的企業家、已退休的國家幹部,都是從朗園走出來的。
上世紀七十年代末,朗園校舍地段易手,學校必須搬遷。當年祖國已經開始進入改革開放年代,香港人心傾向有所改變。往後中英談判,香港回歸祖國已成不爭事實。因而學校能較順利投得北角天后廟道一幅地皮,並得朗園新業主地產商贊助大部分建築費,遂得以建成當年算是香港學校中十分先進的新校舍。1983年遷入,1991年更獲納入第一批直接資助學校。
回歸以後,特區政府鑒於本校多年辦學成績,遂於2000年批准申請,於小西灣地區重辦培僑小學(原小學部在銅鑼灣,1986年停辦)。接著,本校申辦「一條龍」(中小學合校),辦學成功,於2005年在沙田大圍創辦培僑書院,倡導雙語教學(英語及普通話),培育學生具有國際視野和多方面活動才能。培僑小學和培僑書院創辦不久,已薄有名氣,受到區內家長和社會人士歡迎。
二十年前,當四十周年校慶的時候,我曾著文《四十歷程不尋常》,在文末時說,在校慶活動中,暢談校史,回想往年難忘的活動、場面、人物和事件,必會理出一條學校光榮歷史的主線來。在五十周年校慶特刊中,我又以《風雨際會五十年》描寫半個世紀的學校歷史,並認為我們決不可驕傲,不應因為是「老愛國、老革命」而趾高氣揚。是的,我們光榮歷史的主線就是愛國,也並不因內地政治路線多年的失誤而灰心喪氣。作為中國人,中國就是我們的祖國,愛國之志,堅定不移。今天,愛國已是全港的共識,我們只有推廣愛國教育的義務,而無壟斷愛國名銜的權利。
我們在慶祝學校一甲子校慶的時候,一定要將在朗園開始發軔形成的培僑精神發揚光大,以不辜負社會人士對我們的支持和期望!
[2006-11-01] (文匯報原報導)
秉承一九四六年培僑中學建校以來誠心誠意為香港的進步、為中國的富強培養人才的教育精神,我們於二零零五年在香港沙田開辦了一所培僑書院,為二十一世紀香港繼續繁榮、為中國走向世界培養新生代。
二十一世紀的中國是偉大的中華民族復興的中國,她與上世紀的深厚文化接軌,肩負歷史的沉積走向輝煌的未來。隨著政經、科技及文化事業穩健向前,擁有雄厚的國力、龐大的市場,中國在國際舞台上將更展現無限的活力和生機,也必然在推動人類文明發展方面發揮更大的作用。
香港是中西文化和諧融合的地方,是中國走向世界的窗口,無論在經濟上還是文化上,都擁有發揮樞紐作用的最佳優勢,在這個大時代中恰恰找到了自己繼續發展的定位和角色。
踏入二十一世紀,中國和香港都進入了新的時代——中西文化交匯衝擊發展,充滿機遇和挑戰。為適應社會的需要和對人才新的訴求,我們繼承和運用在香港辦學多年所累積的經驗及所建立的網絡優勢,開辦一所兼具中國文化特色與國際視野的中、小學一條龍書院,讓學生接觸世界多元文化,給學生提供廣闊學習經歷,培養他們優良的英語和中國語文能力,使他們成為思辯敏銳、求真好問、有深厚中華文化根基兼具國際視野,能在新世紀把握機遇發揮所長,為香港繼續繁榮、為中國走向世界作出貢獻的新生代。
過去一年,培僑書院得到各方社會人士和友好的大力支持,向著為國家為香港培育出類拔萃新生代的目標穩步發展,同時逐漸建立自己的辦學特色、社會形象和定位,真是饒富挑戰又頗堪回味的一年。
課程方面,我們著重培養學生的學習態度和思想方法,更透過中西文化的薰陶,培育他們的涵養、胸襟、識見和視野,在學術、體藝、品德情意各方面全面發展。
看到同學們喜歡上學,積極投入各種學習活動,待人處事日趨成熟和自信;老師從學生的成長特點出發,不斷探索有效的教育理論和方法,校園充滿了欣欣向榮的活力;家長給予成長發展的廣闊空間,風雨同路;我們知道,我們走對了路,我們共同描繪了理想學習樂園的藍圖。
鳳凰有德,浴火于飛,在騰飛躍動之間,幻變出極大的生機和力量,正象徵了我們的辦學精神和信念。路漫漫其修遠,讓我們繼續攜手上路,上下而求索。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