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p60_1

培僑邀請約40名嘉賓主禮,可謂盛況空前。

本報記者曾慶威 攝
(文匯報原報導)

【本報訊】(記者 夏志禮)培僑教育機構昨晚在香港會議展覽中心舉行60周年校慶餐會,筵開近200席。近2,000名的校友及嘉賓出席,共同為學校的甲子校慶祝賀。是晚活動邀得行政長官曾蔭權和中央駐港聯絡辦公室主任高祀仁到賀,兩人在培僑教育機構董事長吳康民、培僑校董曾鈺成及三所培橋學校的校長、校董等陪同下主禮,場面十分熱鬧。


晚會舉行前,來自海內外的培僑校友們難得聚首,紛紛在會場內互道近況或拍照留念,閃光燈與歡笑聲此起彼落。不少政界、商界、傳媒界、教育界名人及知名校友亦前來到賀,當中包括:梁振英、羅范椒芬、何志平、黃鴻超、馬力、譚惠珠、陳瑞球、陳有慶、方潤華、王鳴、吳清輝、李焯芬、黃玉山、陳鑑林、蔣麗芸、楊耀忠、張國良等。

籲承優良傳統 續為國家出力

隨著一眾校友及嘉賓陸續抵達會場,校慶餐會正式開始,主禮嘉賓們先後上台就坐。在奏國歌及校歌的儀式後,嘉賓們主持亮燈儀式。吳康民董事長首先致辭,他表示,培僑於二次大戰後在港成立,目標是以建設新中國為依歸。隨著學校的發展,學校曾經面對各方面的壓力及衝擊,但學校愈趨堅強,經過60年的歷練,學校仍然努力為各界繼續培育出優秀的人才。

吳康民又表示,現時培僑轄下三所學校一共有2,660名學生,教職員同工合共有223名;他相信培僑三所學校未來定能繼承過去的優良傳統,承擔對青年人推廣愛國教育的重任,同時繼續為祖國未來的發展出一分力。

吳康民致辭結束後,大會頒發紀念品予各主禮嘉賓,並拍大合照留念。餐會開始前大會更安排播放短片,將培僑過去60年的珍貴鏡頭展現在一眾校友眼前,讓他們緬懷過去的校園歲月。晚會在一片歡笑聲及掌聲中結束。

【本報訊】(記者 夏志禮)現任行政會議成員曾鈺成,與培僑的感情極為深厚,這段緣份源於1969年,一直延續至今。他昨以校監身份,分享這悠長歲月中的難忘片段說,37年前,在港大畢業的他到培僑應徵代課老師,當時的校長吳康民馬上聘請了他,開給曾月薪600元,比吳本人還要高,獲得如此禮遇,令他大為感動。

曾鈺成在培僑可謂一帆風順,由代課老師做起,一直晉升至中學部主任、副校長及校長,現在成為校監。他在培僑教書時,曾遇上一名「駁嘴駁舌」的頑劣學生,曾經質疑過他「識唔識教英文」,非常無禮,又經常遲到,讓他頭痛不已。不過後來經過多位老師的循循善誘後,該學生終於慢慢納入正軌,後來更成了他政壇的好戰友,而這名學生就是現任民建聯主席馬力。

創下多項學界創舉

曾鈺成又表示,培僑其實創下了多項學界史無前例的創舉,例如他們該是全港最早的一間舉行「一人一票式」學生會選舉的學校,亦是首批設有家長會的學校。當年千人操及「大長跑」等已成為了每位培僑學生不會忘記的盛事。「那時大球場的人都很怕我們的同學會將球場內的草『踩死』,害我要與有關職員作交涉。」

總結37年的培僑歲月,曾鈺成認為70年代的日子讓他最深刻,當時中國成功的「乒乓外交」,一些乒乓球名將成為家傳戶曉的名人,其後國家乒乓球隊竟到培僑中學為師生表演,令全校上下歡騰。培僑中學前校長葉祖賢亦回憶指,多年前過農曆新年期間,他家不幸被賊人光顧,木門遭到破壞,當時大部分店舖均已關門,該校其中一個畢業生成為三行師傅,主動帶同鐵門上門,以解他燃眉之急。

wwpec60_1

吳康民.

培僑中學,六十年了,我個人也在學校服務了五十九年。培僑創辦在跑馬地樂活道的朗園別墅,二戰以後的這座佔地二十五萬平方呎的「春天的花園」,是老培僑人最難忘的。

培僑在朗園辦學的三十六年中,培養了大量的人才。今天,在社會上,在海內外,不少專家學者、成功的企業家、已退休的國家幹部,都是從朗園走出來的。

上世紀七十年代末,朗園校舍地段易手,學校必須搬遷。當年祖國已經開始進入改革開放年代,香港人心傾向有所改變。往後中英談判,香港回歸祖國已成不爭事實。因而學校能較順利投得北角天后廟道一幅地皮,並得朗園新業主地產商贊助大部分建築費,遂得以建成當年算是香港學校中十分先進的新校舍。1983年遷入,1991年更獲納入第一批直接資助學校。

回歸以後,特區政府鑒於本校多年辦學成績,遂於2000年批准申請,於小西灣地區重辦培僑小學(原小學部在銅鑼灣,1986年停辦)。接著,本校申辦「一條龍」(中小學合校),辦學成功,於2005年在沙田大圍創辦培僑書院,倡導雙語教學(英語及普通話),培育學生具有國際視野和多方面活動才能。培僑小學和培僑書院創辦不久,已薄有名氣,受到區內家長和社會人士歡迎。

二十年前,當四十周年校慶的時候,我曾著文《四十歷程不尋常》,在文末時說,在校慶活動中,暢談校史,回想往年難忘的活動、場面、人物和事件,必會理出一條學校光榮歷史的主線來。在五十周年校慶特刊中,我又以《風雨際會五十年》描寫半個世紀的學校歷史,並認為我們決不可驕傲,不應因為是「老愛國、老革命」而趾高氣揚。是的,我們光榮歷史的主線就是愛國,也並不因內地政治路線多年的失誤而灰心喪氣。作為中國人,中國就是我們的祖國,愛國之志,堅定不移。今天,愛國已是全港的共識,我們只有推廣愛國教育的義務,而無壟斷愛國名銜的權利。

我們在慶祝學校一甲子校慶的時候,一定要將在朗園開始發軔形成的培僑精神發揚光大,以不辜負社會人士對我們的支持和期望!

wwpec60_4

培僑提供類別眾多的課外活動,除了由學校教師帶領外,亦大量聘請專業導師,務求在學生興趣的基礎上,加強訓練,發展潛能。學生並經常走出校園,參與學界比賽,獲得優良的成績。

[2006-11-01] (文匯報原報導)

 

wwpec60_14

長江流域創業管理有限公司
王英偉 致意
[2006-11-01] (文匯報原報導)

wwpec60_15

陳文龍 蕭柱 致意
[2006-11-01] (文匯報原報導)

wwpec60_13

[2006-11-01] (文匯報原報導)

秉承一九四六年培僑中學建校以來誠心誠意為香港的進步、為中國的富強培養人才的教育精神,我們於二零零五年在香港沙田開辦了一所培僑書院,為二十一世紀香港繼續繁榮、為中國走向世界培養新生代。

二十一世紀的中國是偉大的中華民族復興的中國,她與上世紀的深厚文化接軌,肩負歷史的沉積走向輝煌的未來。隨著政經、科技及文化事業穩健向前,擁有雄厚的國力、龐大的市場,中國在國際舞台上將更展現無限的活力和生機,也必然在推動人類文明發展方面發揮更大的作用。

香港是中西文化和諧融合的地方,是中國走向世界的窗口,無論在經濟上還是文化上,都擁有發揮樞紐作用的最佳優勢,在這個大時代中恰恰找到了自己繼續發展的定位和角色。

踏入二十一世紀,中國和香港都進入了新的時代——中西文化交匯衝擊發展,充滿機遇和挑戰。為適應社會的需要和對人才新的訴求,我們繼承和運用在香港辦學多年所累積的經驗及所建立的網絡優勢,開辦一所兼具中國文化特色與國際視野的中、小學一條龍書院,讓學生接觸世界多元文化,給學生提供廣闊學習經歷,培養他們優良的英語和中國語文能力,使他們成為思辯敏銳、求真好問、有深厚中華文化根基兼具國際視野,能在新世紀把握機遇發揮所長,為香港繼續繁榮、為中國走向世界作出貢獻的新生代。

過去一年,培僑書院得到各方社會人士和友好的大力支持,向著為國家為香港培育出類拔萃新生代的目標穩步發展,同時逐漸建立自己的辦學特色、社會形象和定位,真是饒富挑戰又頗堪回味的一年。

課程方面,我們著重培養學生的學習態度和思想方法,更透過中西文化的薰陶,培育他們的涵養、胸襟、識見和視野,在學術、體藝、品德情意各方面全面發展。

看到同學們喜歡上學,積極投入各種學習活動,待人處事日趨成熟和自信;老師從學生的成長特點出發,不斷探索有效的教育理論和方法,校園充滿了欣欣向榮的活力;家長給予成長發展的廣闊空間,風雨同路;我們知道,我們走對了路,我們共同描繪了理想學習樂園的藍圖。

鳳凰有德,浴火于飛,在騰飛躍動之間,幻變出極大的生機和力量,正象徵了我們的辦學精神和信念。路漫漫其修遠,讓我們繼續攜手上路,上下而求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