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區青藤計劃由2014 年舉辦至今已踏入第三屆,早前東區民政事務處假鰂魚涌社區會堂舉行「東區青藤迎新典禮」暨「乘風破浪研討會」,民政事務局副局長許曉暉蒞臨支持,多位社會領袖出席分享成功之道,區內校長、教師、學生和東區青年網絡青年、「東區青藤計劃」畢業學員及第三屆新學員濟濟一堂,助新一屆學生踏上前路。

《2014 年施政報告》提出從教育、就業和全人發展三方面培育青少年,東區民政事務處在2014/15年度推出「東區青藤」計劃。東區民政事務專員鄧如欣表示: 「青藤計劃較以往在東區推行的青年計劃更加深入,希望以青藤成員帶動其他青年參與,建立東區青年網絡。學員透過全年活動培訓達到「助人自助、磨練自已、回饋社會」的目標,促使學生透過各類活動探索自己的路向。」

為了從不同層面了解香港社會的運作,計劃帶領學員參觀各類大型企業、公營機構及政府部門,例如酒店、主題公園、天文台、民航處、金融管理局、入境事務處、警務處等。鄧專員表示: 「計劃內容每年有新元素,將經濟、政府及民生等方面的內容,以輕鬆及直接方法帶給學員。三屆『乘風破浪研討會』都邀請到星級嘉賓撥冗分享,包括前警務處處長李明逵、探險家李樂詩、著名音樂人雷頌德,來自工商業界的鍾志平、陳國民、嚴志明、黃永光,以及武術界的鄭家豪。另外又舉辦青年領袖訓練營、內地探訪及海外交流,曾到訪東莞、武漢、北京及首爾等地,讓學生了解內地及海外地區的狀況,與海外同年紀高中生作深入交流。學員需要在畢業禮上將全年所學,透過統籌及表演節目,以活潑方式展示給區內青年欣賞。」

鄧專員認為完成訓練的學員跟面試時明顯成長了,談吐更成熟,思考及判斷更深入。她強調:「民政處在推行計劃上擔當協調角色,將社會各界及政府部門的資源和力量配合到計劃設計上,為年輕人搭建平台,讓他們擴闊眼界,期望畢業學員能夠繼續支持,為計劃的未來發展出力。」

到訪首爾獲難得體驗

首兩屆學生都曾到訪首爾交流。第一屆畢業生聖貞德中學馮柏皓表示: 「到當地國際學校跟學生見面,我們分享了自製的微電影,他們則帶來樂團表演。大家又各自分享居住地的生活和文化,發現韓國學生懂得多種語言,體格又好,彼此的學習情況很相似。」

韓風在香港盛行,無論影視或音樂節目隨處可見。第二屆畢業生培僑中學陳沛誠表示: 「我們參觀SBS 電視台,負責綜藝節目《Running Man》以及《叢林的法則》的監製介紹籌拍節目的情況,作為一個電視觀眾是無法知悉的。」陳沛誠及後在畢業禮上表演K-POP 和在研討會擔當司儀。他直言: 「青藤給我突破框框, 挑戰自我的機會。」

慈幼英文學校蔡祖彝表示: 「以往只從網上的花邊新聞認識韓國,但未必真正了解當地,透過延世大學講座對當地經濟特性和文化歷史有更深入和全面的了解。」蘇浙公學錢熙補充: 「有幸在當地學跳K-POP,之後還在青藤的畢業禮上演出,感覺難得。」

各屆學生建立深厚友誼

青藤為參加學生安排連串精采活動,首屆畢業學員筲箕灣官立中學陳天美坦言: 「最初沒有預期計劃如此好玩及到訪很多地方,很難得可參觀國泰城模擬駕駛倉。」文理書院(香港)林峰表示: 「除了韓國交流團,參觀政府部門及私人機構也很吸引,可以認識不同學校的學生,感覺青藤是大家庭。」

青藤訓練歷時近一年,卻無礙學生讀書。庇理羅士女子中學陳杏妍認為: 「在讀書以外參與青藤的活動,反而有助放鬆心情,令學習效果更好。」聖馬可中學李俊源亦強調在計劃中有很多得着。「我不是參與青藤,我就是青藤。這個身分給我歸屬感,因此想以畢業生身分繼續參與活動。」

參加計劃的學生由互相不認識到成為好友,過去兩屆大部分畢業生,都回來參與新一屆青藤迎新典禮,可見他們對青藤充滿歸屬感。林峰表示: 「我們在出訪韓國前一起製作微電影,日以繼夜,投入大量時間準備拍攝工作,不單建立了深厚感情,在過程中還學到合作和溝通。」香港中國婦女會中學施寶瓏也認為: 「為畢業禮的K-POP 表演,雖然要在兩星期內每晚由八時練到十時,但卻是我們感情昇華的關鍵。熟習舞步的學員還特意將舞步拆細,以一對三方式分組練習,耐心教導。」學員雖來自不同學校,但在過程中互相體諒和扶持,反令感情更加深厚。

第三屆學生有意傳承青藤理念

衛理中學劉皓光是今年計劃的學生,他看到同校的第一屆青藤師兄,當年在出訪韓國交流後於社交平台發放了40 項信息,發現青藤的活動十分精采。他說: 「參加後才知道青藤是一個很大的青年網絡,是一個大家庭,師兄師姐都很值得我們學習,很想跟他們一樣將青藤理念實踐到個人生活上。看見他們到來支持新學員,我也想擔起這個工作,繼續傳承青藤精神。」

青藤畢業生不單繼續參與青藤活動,更自發籌組和參與社區活動,貢獻社會。筲箕灣官立中學吳卓藍謂: 「我們以簡單直接方法服務社會,由南區郊野行山徑步往東區,把沿途撿到的垃圾帶回巿區才棄掉。」陳沛誠也認同以簡單方法回饋社會。他說: 「我們自發參與惜食堂工作,幫手預備食材及分發飯盒給有需要人士,藉此機會見面和做有意義的事。畢業後履行回饋社會的責任,這才是青藤。」

計劃顧問:期望學生貢獻社會計劃顧問李德權也曾參與青年領袖計劃,從而踏上社區服務之路。他表示: 「有別於以往青年領袖訓練班以知識傳授為主,青藤屬於創新的領袖訓練計劃,既有機構及社區人士分享成功經驗,也有內地及海外交流,給學生擴闊視野,從實踐中有更多得着。」

他表示: 「現今青年一般較自我中心,但經過青藤洗禮,學員在當中共同學習,互相影響,卻出現很大的化學作用。學生由最初旁觀者心態,到畢業後仍樂於回來參與其中,能說出有『家的感覺』,學生有此心態,證明計劃成功。期望學生繼續傳承計劃理念,幫助其他青年。」

計劃另一位顧問廖錦興亦認為: 「14、15 歲是很重要和難忘的人生階段,雖然學員在短短數月所學有限,但他們產生的正能量,並願意將青藤的理念傳承才是最重要。他們各有所長,友情深厚,相信日後在社會不同角落相遇,一定能合力貢獻社會。」

特約專輯

由中國文化院、朗園文化教育基金、培僑中學主辦,交通銀行、詩藝普通話教學中心協辦的「第四屆紫荊盃全港小學德育及公民教育朗誦比賽」,日前於培僑中學舉行,有300 多名來自全港44 所小學的一至六年級學生報名參加。比賽分粵語和普通話進行,今年按級別再分初小與高小組, 一共4組,每組決出冠亞季軍及優異獎項。家長學生近千人出席頒獎禮。

比賽鼓勵「字正腔圓,情態真切」,透過朗誦優秀的作品,以推動德育及公民教育為目的。評分標準包括語音掌握、動作處理及表情達意,比賽誦材選自歷朝名家詩詞。

是次比賽學術顧問、培僑中學校長招祥麒博士表示,朗誦可追溯至周代, 當時大司樂以「樂語」教國子, 「興、道、諷、誦、言、語」, 「誦」就是在背書的基礎上「以聲節之」,即以優美的聲音,有節奏地將作品美讀出來。中國傳統的語文教學,都是通過朗誦的手段,由老師示範,學生跟隨,達到「聲入心通」的效果。家傳戶曉的詩詞文學作品,經時代洗禮仍能發放光芒,自有其不可磨滅的價值,或思想純正,或筆力千鈞,年輕學生通過背誦,含英咀華,蘊蓄在心,潛移默化,不單提高語文能力,人格亦得以陶冶。

以文學條件決定聲音

招校長又指,朗誦是一種綜合藝術,音調抑揚頓挫如歌唱;面部表情投入、手舞足蹈如戲劇。「一般對朗誦的誤解是誇張等於成功,網上有些朗誦者的確很誇張,不符作品情感,就是聲情浪費。」誦者聲音何時高低、情感如何流露,都取決於作品本身,這就是「以文學條件決定聲音」。「高水準的朗誦,除了投入,還視乎誦者對作品的透視、拿捏是否準確。到頭來,朗誦的關鍵在於兩個字:自然。投入作品,領會神髓,自然地表達以感染讀者。」

朗誦是中文瑰寶教育局首席助理秘書長(課程發展)葉蔭榮致辭時,情不自已即席示範朗誦,又分享多年前勇奪朗誦比賽冠軍的往事。他指: 「中國文化有很多獨有的瑰寶,例如英文只有versespeaking 或voiceacting,但吟誦卻是中文獨有的。」普通話組評判之一的倪國成以大會主題「字正腔圓」及「情態真切」,來肯定學生做到咬字準確及聲情並茂,又分析普通話朗誦多了輕聲,學生要格外注意。粵語組評判之一的劉衛林博士指,學生水平十分高,當天的長吟短詠,示範了「詩教」的延續,做到所謂的「興觀群怨」。詩藝普通話教學中心主席馬小蘭表示,朗誦比賽有助提高學生對文學的欣賞能力及興趣,加強自信心,鍛練自身的表達能力,通過演繹文學作品,從而汲取文學、歷史多方面的知識,不單提高朗誦技巧,更陶冶性情,領悟德性和公民意識上得以昇華。

是次比賽有幸邀請以下嘉賓出席:中央駐港聯絡辦公室教育科技部調研員吳招勝,教育局高級學校發展主任(東區)鄭穎琦,交通銀行北角支行行長蕭潔兒,嶺南大學中文系許子濱教授,朗園文化教育基金董事周世耀、周志榮。

得獎學生分享

粵語初小組冠軍李宇心(聖保羅男女中學附屬小學),3 歲開始朗誦,他感謝老師教導他朗誦時加以動作配合。他一邊念「陶盡門前土」,一邊俯身,伸手摸土;念到「十指不沾泥」,就豎起十隻指頭。他指詩作令他感動: 「挖泥的窮人居無片瓦, 手指發黑, 但有錢人雙手乾淨, 很大分別。」問到備賽過程,他一臉靦腆: 「當準備得太辛苦時,我就想像父親摟着我,然後坐在很舒服的椅上,那就不辛苦了。」

粵語高小組冠軍馮諾延(聖若瑟小學),於幼稚園中班開始學習朗誦。他指收到比賽誦材後,每周都花時間反覆背誦;又感謝老師和家人在他練習時給予意見。他認為自己勝出的關鍵在於聲線運用得宜,感情充沛, 「粉骨碎身渾不怕」時雄渾,「要留清白在人間」時堅定。

普通話初小組冠軍王俊儒(保良局朱正賢小學),現時就讀小三,早於幼稚園接觸朗誦,一直參加不同的比賽。今次首次奪冠,他認為自己比以前成熟,踏上決賽台階,放眼坐滿了人的禮堂使他緊張,淡定的秘訣就是望人頭頂,眼睛不能對上,這就自信滿滿,奪冠而歸。

普通話高小組冠軍馬梓軒(培僑書院),早於一年級開始朗誦,至今有近6年經驗。去年屈居亞軍,今年汲取評判的建議,以他所誦的《夜行》為例,他上網翻查資料,了解作者晁沖之的背景,對詩文理解更為透澈,感情更豐富。他認為朗誦很有益,在古詩詞中能學到不少歷史典故,中文有所進步,更不下數次於考試測驗重遇背過的誦材,最後從容面對。

【大公報訊】記者張藝博報道:由中國文化院、朗園文化教育基金、培僑中學聯合主辦的「第四屆紫荊杯全港小學德育及公民教育朗誦比賽」16日在培僑中學舉行。

300多名來自全港44所小學的一年級至六年級學生報名參加,共決出初小與高小四組冠、亞、季軍及優異獎項,家長和學生近千人出席頒獎儀式。

比賽誦材選自歷代名家詩詞,包括唐代詩人杜甫的《聞官軍收河南河北》,王昌齡的《芙蓉樓送辛漸》;宋代詩人梅堯臣的《陶者》,李清照的《絕句》;明代詩人于謙的《石灰吟》;清代詩人龔自珍《己亥雜詩》等,多名朗誦與中文資深專家擔任評委。

培僑中學校長招祥麒表示,今屆比賽保持了很高的水準,並首次加開初小組(一年級至三年級),今年普通話組報名人數多於粵語組,可以看出小學生及家長愈來愈重視普通話。

招祥麒指,透過比賽鼓勵同學以字正腔圓、情態真摯地朗誦優秀作品,選的作品都有深厚的文化底蘊,風格有豪邁、激盪、溫暖的,內容有反映現實、追求理想、表現愛國熱情的,從文字語言到思想感情上有很多值得學習的地方。小學多背誦詩歌,可以陶冶性情,公民意識也得以鞏固和昇華。

教育局首席助理秘書長葉蔭榮說,中文的朗誦可以說獨步天下,在西方朗誦的基礎上,中文的朗誦別有一種聲調抑揚的藝術,通過聲韻的美,表達一種特別的文化情操, 「同學們在學習外來文化的時候,不要忘記自己屋企就有很多寶。」

當日出席頒獎儀式的嘉賓還包括中聯辦教育科技部調研員吳招勝、教育局高級學校發展主任(東區)鄭穎琦、中國文化院執行董事吳建芳、交通銀行北角支行行長蕭潔兒、嶺南大學中文系教授許子濱以及朗園文化教育基金董事周世耀及周志榮等。

 


文匯報
A15 | 社團新聞 2016-04-20
標示關鍵字 標示關鍵詞並按此開始搜索

紫荊盃朗誦賽 逾三百學童「舌戰」

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沈清麗)由中國文化院、朗園文化教育基金、培僑中學合辦的「第四屆紫荊盃全港小學德育及公民教育朗誦比賽」於4月16日順利舉行。今屆有三百多名來自全港44所小學的一年級至六年級學生報名參加。

當日決賽後舉行頒獎,共頒發普通話初小組、普通話高小組、粵語初小組、粵語高小組4個組別的冠、亞、季軍和優異獎,有近千名家長和學生出席頒獎儀式。

葉蔭榮吳招勝鄭穎琦等主禮

頒獎儀式的主禮嘉賓包括教育局首席助理秘書長(課程發展)葉蔭榮,中聯辦教科部調研員吳招勝,教育局高級學校發展主任(東區)鄭穎琦,中國文化院執行董事、華中師範大學兼職教授吳建芳,交通銀行北角支行行長蕭潔兒,嶺南大學中文系教授許子濱,朗園文化教育基金董事周世耀、周志榮,培僑中學校長、香港直接資助學校議會主席招祥麒。

該賽事已舉行4屆,目的是鼓勵學生以「字正腔圓,情態真切」的技巧,朗誦中國優秀文學作品,藉以推動德育及公民教育。比賽誦材選自歷代名家詩詞包括唐代詩人杜甫的《聞官軍收河南河北》、王昌齡的《芙蓉樓送辛漸》等。

培僑中學校長招祥麒稱,比賽分為粵語和普通話兩種語言,今年首次增加了初小組(小一至小三),今屆報名普通話組的學生明顯較粵語組多,可能是家長愈來愈重視普通話。

中國文化院執行董事、總經理蘭華升擔任比賽榮譽顧問。中國文化院執行董事、華中師範大學兼職教授吳建芳擔任學術顧問。多名朗誦與中文資深專家擔任評委,包括馬小蘭、施仲謀、尹慶源、李夢媛、倪國成、劉衛林、孫觀琳、黃建國、周鑑超。

【大公報訊】記者吳維思報道:為了配合明年初的三日兩夜的學生軍事體驗營,培僑中學在本月初邀請「香港青少年軍」舉辦了一個「團員先修班」,教授三十多名中學生軍體拳及步操等基本訓練。「香港青少年軍總會」諮議會成員、前警務處處長鄧竟成亦專程到場打氣,他表示,青少年參與制服團隊是鍛煉自強、自律、自信的一個好機會。

鍛煉自強自律自信

在參觀學員軍體拳及步操訓練後,鄧竟成與學生進行分享。他向同學們輕鬆傾談中表示,青少年參與制服團隊是鍛煉自強、自律、自信的一個好機會,參與只是「過程」,不需要太介懷能否達到訓練的最高要求,最重要是在自己有興趣的環境下善用時間,爭取自己想達到的目標。鄧竟成亦以「心目中的好老師」為題,由同學們的自由發言,與同學分享用正確態度處事的重要性。

作為香港青少年軍總會的諮議會成員,鄧竟成認為每一個制服團體都有其突出之處,希望透過舉辦及參與各樣的青少年活動,令社會各界逐漸對青少年軍有所了解和認識。

「香港青少年軍」年初成立,參與過不少大型制服團體活動,青少年軍上月參加了「制服團體暨青少年發展日」,當日並在場內攤位設置圖片展覽及射擊遊戲等,讓其他制服團體成員及家長認識「香港青少年軍」。


文章編號: 201511133060827

香港文匯報訊(記者文森)漸涼的秋意擋不住市民的熱情。外交部駐港特派員公署及中國前外交官聯誼會共同舉辦 「 一 帶 一 路 」 書 畫展,展出逾 50 幅富歷史氣息、具開拓精神的水墨 書 畫 , 昨 日 吸 引 近2,400名香港市民前往公署欣賞,包括來自 30 多間香港大學及中學的師生。有同學表示,是次參觀了解到中國自古已有絲綢之路,如今國家重點發展「一帶一路」是繼往開來。

外交部駐港特派員宋哲接受記者訪問時,勉勵大家多了解國家發展及中國外交,共同為香港繁榮穩定努力。他與多位來賓交談,介紹開放日背景、主要目的,以及中國特色大國外交理念。多位來賓回應指,國家發展日新月異,中國特色大國外交蹄急步穩,令香港同胞倍感驕傲、自豪。香港只有發揮「一國兩制」優勢,融入國家戰略,積極參與「一帶一路」等建設,才能實現新發展。

外交部駐港特派員公署今年第二次舉辦大型開放日,分別在上午及下午招待市民。昨日公署門外一早排起長長的人龍,吸引市民扶老攜幼、邀朋引伴,絡繹前來參加。下午開放日活動為學生專場,吸引多間大學及中學,包括香港大學、科技大學、中文大學、英皇書院、拔萃女書院、培僑中學等師生到訪。眾人踏進公署,均難掩興奮之情,紛紛在入口處簽名,以及合影留念。

培僑生喜揭公署「神秘面紗」培僑中學昨日有過百名師生到訪公署,多位同學對於能揭開公署「神秘面紗」都感到興奮不已,尤其可以欣賞多幅「一帶一路」畫作。培僑中學辛同學大讚畫作極富意境,多幅畫作描繪的山河黃土,反映中國過去已經循陸地或海上進行貿易活動,與如今國家提倡「一帶一路」有着歷史紐帶關係。就讀同一所學校的江同學則分享指,部分畫作繪畫的人物輪廓深邃,加上身穿異國風味服飾,猶如遠古西域,認為顯示了中西外交關係開展已久的情況。

培僑中學通識科穆老師表示,上月公署人員到學校進行演講,介紹國家在香港設有特派員公署,負責與香港有關的外交事宜,亦介紹了國家政策「一帶一路」,由於議題與國家以至香港發展息息相關,所以特意安排是次活動,讓學生增廣見聞。他笑言,學生出發前需要做「小測驗」,先有基本認識,再來參觀。

大學生籲港府增推廣活動大學生胡同學表示,在學校留意到有關活動,特意與同學前來參觀,看見多幅名作,感到大開眼界,也增加了對「一帶一路」的認識。她坦言,雖然對「一帶一路」認識不深,但了解是國家重要經濟議題,「自然與香港發展有重要關係。」她建議港府增加「一帶一路」推廣活動,令更多市民了解。

公署安排多項活動,讓市民多方面了解中國外交發展。公署內的新聞發佈廳滾動播放《今日中國》宣傳片,以氣勢磅礡的歷史性鏡頭,呈現國家走過的歷程及取得的成就,並記錄國家保護港人海外合法權益的有力舉措。另外,公署亦設有「根深葉茂──祖國與香港」圖片展,反映中國人民朝着「中國夢」邁進。

公署又舉辦民樂及武術表演,吸引不少同學駐足觀看,不時報以熱烈掌聲和叫好聲。有同學表示,過去感覺國家很遙遠,外交很神秘,此次公署開放日活動內容豐富,精彩紛呈,向他們展示了豐富立體、有血有肉的國家形象,讓他們明白了香港與祖國同呼吸、共命運的道理,並體驗外交代表國家的莊嚴神聖。


文章編號: 2015101930525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