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耀庭

《三國演義》是我从小就喜愛的古典名著。它對我的成長產生了十分深刻的影響。它如同老朋友一樣,陪伴著我,引導我愛上了中國歷史,直至我現在就讀中五,中國歷史科也是我引以為豪的優勢科目。這個暑假,當我再次重溫它,又有了一些新的思考。 

 《三國演義》以劉備、曹操和孫權等英雄豪傑的故事為主線,以描寫戰爭為主,述說了東漢末年的群雄割據混戰和魏、蜀、吳三國之間的政治和軍事鬥爭,表達了對明君良臣清平世界的渴慕。《三國演義》是一本小說,而且是一本古人寫的歷史小說。它雖然也是說歷史,但與史書不同,它以一種通俗易懂方式解說而成。作者羅貫中身憑個人的時代感展開合理想像,我認為這是歷史空間在文學著作中被藝術地、彈性地表達。魯迅在《中國小說的歷史的變遷》說過:「因為三國的事情,不像五代那樣紛亂;又不像楚漢那樣簡單;恰是不簡不繁,適於作小說。三國時的英雄,智術武勇,非常動人,所以人都喜歡取來作小說的材料。」,證明三國是一個很有發揮空間的時代,能讓作者投入更多的想象力,使內容更加豐富多彩,因此才能有《三國演義》這樣的千古名作。

我認為《三國演義》能成為四大名著的關鍵在於他對每一個角色都有絲絲入扣的刻畫描寫,他給了每個角色一個準確的定位,讓讀者能夠容易明白每個角色的性格品行,使角色更加深入民心。書中刻畫了將近二百個歷史人物形象,有真實人物,也有虛構人物,其中塑造最為成功的有諸葛亮曹操關羽劉備等人。

《三國演義》按照「尊劉反曹」的立場,主角明顯就是劉備,他一開始就有了一個名號「劉皇叔」,自稱「中山靖王後代」,而羅貫中給他的定位就是仁民愛物、禮賢下士、知人善任的仁義之君。那何為「仁義」呢?仁愛正義,寬厚正直,就是仁義。例如劉備在當陽之戰中打敗,曹操領兵南下,劉備帶領十幾萬名老百姓向江陵撤走,行軍遲緩卻仍不肯遺棄民眾,隨後依附荊州刺史劉表,本身有能力可以奪走荊州,但不願意背叛劉表,最終贏得民心。從以上種種看出劉備仁義之君的形象;又如長坂坡之戰,劉備戰敗逃亡時,隨軍眷屬被曹軍圍困,部將趙雲單人身抱劉備之子阿斗,奮勇血戰,回來後劉備怒摔阿斗,並說為了就一個孺子,自己差點喪失了一位猛將,試問誰不會為一位抱負遠大、恭己待人的主公拼命?

因此,我當初看《三國演義》的時候就十分喜歡劉備這個角色,認為他除了長相奇特,雖然武功不及關羽張飛,但行事作風盡顯仁義。而到後來劉備也從一開始只是一個靠販賣草鞋為生的平民,但它透過自己的努力、仁義、匡扶漢室的大志,他最終從“劉皇叔”的虛名一步一步成為三國之一的蜀漢君主——漢昭烈帝,劉備簡直是我人生的楷模!  

  再說說我對《三國演義》的想法,小時候我讀《三國演義》,是貪圖它的「熱鬧」,喜歡看那些不同陣營的人物在勾心鬥角、打打殺殺;如今,作為一個青年人再讀《三國演義》,我更從中理解了中華傳統文化中的「忠義」二字,而我在之前只認為只要自己永遠站在一個陣營,就是忠義,但當我看完書中「關羽身在曹營心在漢」、「趙子龍單騎救主」等情節,更加地反思自己如果是他們,遇到生死抉擇的時候也能像他們那樣忠義嗎?

雖然《三國演義》裡的故事部分情節不符史實,邏輯上也頗多漏洞,但看見書中那些英雄人物之間各為其主又惺惺相惜,作戰英勇,心中無不悸動,無時無刻在代入和幻想這些角色,每一次的遐想都讓我熱血不已!這也是正是《三國演義》代代相傳、經久不衰的魅力所在。我愈發明白《三國演義》是一個「演義」,何為演義?就是演繹義理,所以一些地方不符合史實是正常的,只要達到「演繹義理」這個目的,就是一部好作品。

 我們在文藝作品中了解歷史、走進歷史,並不只是了解往事,最重要的是要吸收到做中國人的底氣、志氣、骨氣的道理和精神。因此我認為適當的修飾歷史,增加神話色彩換來更多人願意去了解歷史,這是值得的。合上《三國演義》這本書,那些英雄豪傑栩栩如生的形象、那種為了正義氣吞山河的氣勢和英雄們一心為國為民的宏偉抱負,依然鮮活在我的眼前,讓我對中國的歷史更加著迷。於是,我也希望,自己有朝一日也能成為像劉備一樣的仁義之君,趙雲、關羽一樣的忠義之輩,成為這個時代的豪傑和英雄,就像劉備匡扶漢室的宏圖大志一樣,為民族復興、祖國發展貢獻自己的青春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