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A班 葉宋文

黃宇仁先生所寫的《萬曆十五年》,將萬曆宇十五年間發生的事深入地拆開去瞭解,這本書很細緻地刻畫一些看似平平無奇的小事和人物,繼而從事件中以道德、政治、經濟、社會等方面解釋為何一些改革會失敗﹖當中的關係所導致到明朝逐步走向衰亡,而這些細節正是深深地吸引了我。

張居正,是一個滿懷大志,並且位高權重的人,他因為國立功,而成為了首輔,他推出各種改革的政策,試圖強行改變腐敗的官僚制度,目的就是想令國家強大,然而當時中國的體制是一個與道德維繫的制度,他經常站在道德的高處要求各官員清廉,但是他卻忽略了自己卻站在道德的對立面,他橫行霸道將皇帝當成一個招牌,權力甚至淩駕於天子,更加重用自己的親信,這無疑會令到文官集團的官場仕途或個人利益受到影響,而這場急功近利的改革,導致明朝皇帝與官員之間的撕裂增加,更為明朝的衰亡埋下伏筆。可見盲目的自大釀成了他日後悽慘的下場。

申時行,比起張居正是一個較重視官員關係的人,他更加看重禮儀和為人,致力於修復官員之間的關係,可是萬曆皇帝卻不領情,繼張居正事件之後無心上朝,意志消沉,當時雙方之間的撕裂不斷增加,而申時行也慘被夾在文官集團的利益漩渦當中,最終也落得悲慘結局。

海瑞,是一個名副其實的清官,它是當時道德的模範,他為人很有原則,容不下其他的沙子,以致在他推行的改革下,忽略了當時社會實際的情況,還有官場中的潛規則和官員的利益,因此雙拳難敵四手,最後只能慘淡收場。

綜觀全書,《萬曆十五年》不僅是描述萬曆十五年當中的情況,更加是帶出了現代社會的狀況,人們經常利用道德的價值要求別人,更推崇崇高的理想,可是卻成為了人與人之間批鬥的工具,令到道德腐化的情況出現,失去了本身的價值,而中國歷代王朝都未擺脫到教條主義,以道德代替法治,令到許多的人成為了當時制度下的犧牲品,道德並不是一刀切,在處理事情的時候更加應該要顧及其他的因素,否則便會重演萬曆十五年的悲劇。

明朝的衰亡並非一時三刻,亦不是皇帝的昏庸無能,而是並沒有汲取前人的教訓,依然重蹈覆轍,沒有改進,他們盲目自大地改革,亦導致明朝的“外強中乾”,猶如是一艘遠看威武莊嚴的帆船,但用放大鏡一看就能見到內裡的千瘡百孔,隨時都有沉沒的風險。也許我們鑑古知今,就能將吸取教訓,在往後的行事上都可以少走彎路。而身為學生的我,更可以將這些中國的歷史傳開去,讓更多人知道,用這些前車之鑒當作鋪墊成中國未來道路的磚頭,在歷史的長河中發光發亮,構造更美好的將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