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0701news

1997年,對香港、對這些當時才剛呱呱墮地的年輕人來說,都是一個全新的開始。回歸後的香港與他們一起成長,而每年感受著全港市民對回歸的慶祝,也令這些在1997年出生的人多了一份榮譽感。另一邊廂,他們亦經歷著香港在這16年來發生的大小事情,與這片土地一起走過低谷與高潮,孕育出一份扎根於此的情懷,渴望將來能為香港的共同繁榮施展自身才華。也因為如此,他們對於香港的教育、社會的紛爭、與其他地方相比的競爭力等議題都非常關注,亦希望香港將來繼續發展、減少紛爭、更加融洽。誰說16歲太年輕,甚麼都不懂呢?現在就一起看看這些年輕人的心底話。  ■文:香港文匯報記者 歐陽文倩 圖:黃偉邦

 作為回歸年出生的一代年輕人,坦白說,應該對回歸過程並沒有印象,這亦是7位就讀培僑中學學生的「主流」看法。張穎茵就表示,以「寶寶姿態」參與回歸的自己,對回歸並無任何印象,長大至小學的時候,才真正認識回歸,「當時學校每年都有慶祝回歸活動的展覽,以及從課本裡也開始了解到回歸當時的情況」。

書本得知:中國戰敗 英佔港百年

 這亦同樣是潘朗軒對回歸的了解,他所能說出的,都是課本上的介紹,「以往中國與英國打仗輸了,結果把香港割讓及租借給英國,成為英國殖民地,為期99年……」劉藯嵐腦海中,則多了電視機裡的畫面,英國、中國兩支國旗一降一升,這就標誌了香港回歸祖國的歷史時刻。

 而6月尾出生的黃子謙,可能是當中感受最深的一位,由於他出生貼近7月1日,也因此時常被身邊的人提醒著「你就是回歸那年出生的」,「我自己覺得也好像有點榮譽,因為香港的回歸就等於自己出生」。

人生難忘:兩場疫症 兩失畢業禮

 即使對回歸沒有第一身的記憶,1997年出生還是帶給他們不少難忘事。其中最深刻的事,就是缺失了人生兩次主要畢業禮,大家七嘴八舌道︰「幼稚園畢業那一年就是沙士,小學畢業那一年就有豬流感,結果兩次畢業禮就這樣被取消了,希望第三次的畢業禮不會有問題。」在這些年輕人眼中缺失了的時間,在香港人的心中,又何嘗不是若有所失?

 不過,一如多數人的成長,過程中有悲也有喜,於回歸年出生,也曾帶給他們好處——比其他小朋友有特別多的「福利」。回歸10周年時,海洋公園及迪士尼樂園都免費讓這些「回歸寶寶」入場遊玩;不過,說到這裡大家又是另一番的「忿忿不平」,「但當時我們太小啦,都沒有人帶我們去!」原來7位少年當中,只有一兩人有真正去「享福」,也難怪當中不少人帶著不滿。

心中願望:社會友愛 「綠化」文化沙漠

與香港特別行政區同齡,這班年輕人對將來滿有盼望,各人也早已在心底建構起一幅幅未來的藍圖︰劉藯嵐希望,將來香港人的生活質素可以再好一些,社會的貧富差距可以拉近,「最好大家都不憂柴米,也不要將事情變得太複雜」。計劃將來從事表演工作的她,還寄望香港未來可變得更有文化氣息,「香港常常被別人視為文化沙漠,我希望在回歸20周年的時候,香港可以變得更重視文化,相信屆時的西九已經有聲有色」。

 潘朗軒及張穎茵認為,社會上的低收入人士應能獲得更多幫助,未來會是個更公平、更友愛的社會。黃子謙則希望香港不會有太多反對聲音,以致阻礙了社會的發展。林鈺清亦盼香港可以繼續維持自身的優點,在教育及自由等方面都可維持發展。

 談完對社會發展的期望,大家也說到與自身有關的願望。他們立刻追憶起回歸10周年時教他們「飲恨」的一幕,大家不約而同表示︰「希望20周年時,海洋公園和迪士尼可以再次免費讓1997年出生的人去玩,到時我們已經20歲,可以自己約朋友一起去了。」

內地「回歸一代」:盼當「融合使者」

除在香港土生土長的「回歸一代」外,香港這個海納百川的社會,還有著來自內地不同城市、但同樣於1997年出生的年輕人。其中幾位現就讀廠商會中學的「回歸一代」,對香港回歸祖國的歷程未必有最真切的感受,但香港的繁榮及與眾不同的城市面貌,也足以令他們著迷。作為回歸年出生、曾分別在內地及香港體驗生活的人,他們盼以幫助兩地融合、秉承上一代的堅毅精神為使命,更希望將來社會無論在教育、經濟、整體氣氛等方面,都能夠確切改善。

 香港就像一隻大象,從不同角度,可以接觸不同的景象。從內地新來港的黎凱桐表示,自己一到香港,就打從心底喜歡這個地方,「我覺得香港好神奇,這麼小的地方(可以)有這麼多人,大家做事又這麼快,走路走得快一點、吃飯又吃得快一點;不過也可能因為這樣,香港的經濟才這麼好,才會這麼繁榮」。

曾怕被歧視 關懷開心扉

 去年才來港的李毓寒,曾一度怕被歧視,後來因為副校長周修略親切的關懷,終打開心扉。李毓寒憶述︰「記得開學的第一天,爺爺他們一早就陪我來到學校。有位叔叔看到我們坐在那裡,就問我們有沒有甚麼需要,當時我們還想,香港的社工為人真好啊!後來我才發現,原來那位叔叔就是副校長!這對我來說很驚訝,因為沒想過副校長會去處理這麼零碎的小事。」

努力讀書 力爭上「流」

 鄧偉杰則指,中一才來港,一開始的感覺就是香港很繁榮,港人英文很好,隨時都可以說出一堆英文,活在這樣的城市,他亦下定決心要努力讀書,靠知識向上流動。不過,最好的地方也有缺點,對鄧偉杰而言,就是那狹隘侷促的房子,「香港的房子很小,令人覺得很悶、很煩躁,還好現在算是適應了」。

盼減負能量 兩地更融洽

 也因為對這個地方的喜愛,各同學對此地都有自己的期望。如鄧偉杰希望社會上一些磨擦和負面消息能減少、香港和內地更融洽;黃孝文也期望於兩片土地上成長的自己,可以幫助內地及香港融合,他更笑言︰「我覺得這就是這個年份出生的人的使命。」他最期望,10年後見到的社會,不會像今日般爭吵不休,「我不想大家浪費時間在反內地,無論怎樣,大家都是中國人,這是我們的本質。希望大家可以把握機遇發展經濟。像歐洲經濟出現危機,但中國經濟卻不斷發展,香港就有了靠山」。除了對社會的寄望,他也對自己這一代人有一定的期許,「我想香港社會的發展,就要靠我們這一輩人去秉承上一代人的堅毅精神」。

盼保國際地位 加大教育投入

 李毓寒則指,期望香港將來能保持經濟上的優勢,做到領先於全國其他城市,社會方面則可以更和諧,「我也希望政府可支持年輕人學習,對教育加大投入」。同樣希望教育獲得更大重視的黎凱桐,還期盼將來香港可以保持她的國際地位,與內地的交流也可更頻繁。

看兩地差異:優勢互補 攜手雙贏

對於國家高速發展,內地不少城市的競爭力急升,為香港帶來挑戰,這些年輕中學生亦身有所感。從匯率、每年的紅包「含金量」,都感到兩地經濟的轉變,對此有學生覺得有危機感,也有人覺得安全感大增。不過,除了「競爭」關係,這些回歸一代都認為,香港和內地亦可同時做到互補,促進彼此進步。

 說起兩地的經濟,林鈺清就立刻表示︰「單是看匯率都知道內地進步得很快,早幾年還是港幣比人民幣更值錢,現在港幣只是人民幣的八折;以往大家到內地購物,因為內地的東西便宜,現在則是反過來,內地人到香港購物,因為香港的東西比較便宜。」除了這些「經濟指數」外,黃宏樂從內地同學的「利是錢」亦略知一二,「我們的紅包是一封一張鈔票,有些內地來港讀書的上海同學,他們卻是一封一卷鈔票」。

 對於這種此消彼長的現象,不少學生都坦言對香港的前景感憂慮,但也有學生有另一套看法。來港前曾經深思過香港競爭力的李毓寒表示自己並不擔心,「香港是中國的一顆明珠,如果回歸前香港已能有好的發展,回歸後發展也一定不會差,而且國家一定不會讓她倒下的」。

喜聞內地發展 爭做制度「先行者」

 另鄧偉杰及張穎茵都認為,內地的發展不是對香港的威脅,而是香港的喜訊,「大家就像一家人,當其中一個成員好的時候,對其他成員也有好處,大家也更容易一起進步」。劉茂基也認為,內地發展經濟是好事,「這樣內地的專業人士就越來越多,也會有更好的知識和技術可以與香港互相交流」。

 他們都期望,香港能發揮本身優勢回饋國家,做到兩地互補,例如在一些制度的發展,便可作為「先行者」,對全國以至個別省市等帶來示範作用,促進內地制度進一步完善,並將自由的風氣帶到內地等。潘朗軒就希望,內地政府可以像香港般,多設不同渠道吸收意見,「要兼聽好的和壞的聲音,國家才會進步」。

向港取「教育經」 模式更多元

 此外,作為學生的他們,亦希望國家可以改善教育制度,伍令筠表示,雖然自己身處香港,但也知道內地的學生學習非常刻苦,而教學內容中有不少都要求學生背誦,「我期待香港這種比較互動、有其他活動的教育模式可以傳到內地,讓當地學生學習也可以更多元化」。

看兩地競爭:身份認同 國家先行

回歸祖國以來,香港與內地關係越見密切,不過近年兩地間卻出現不少矛盾,都令這些與特區同齡的年輕人感受殊深。現居於深圳、每天跨境來港上學的李毓寒,見到社會上部分反內地的言論,看到個別媒體在煽動兩地矛盾,聽到明明沒有衝突、卻硬要辨個你我的身份問題,直言感到難受,「這就好像我的兩個家一直在吵架一樣」。而不少曾於內地生活的學生都希望,兩地人們能相互更了解,並深愛自己的國家。

「反內地」感無奈 兩身份不矛盾

 現於廠商會中學就讀中三的李毓寒去年從安徽來港,她坦言當初心底也有過猶豫,「畢竟我在內地有很多朋友,有不錯的履歷,考到了省裡最好的高中」,但因自己來港後可和爸爸更親近,考慮到自己希望升讀香港高等院校,其意志便變得堅定,「如果在內地要進香港大學,整個省可能才10個名額,來港讀書的話,入學的機會比較大」。

 幾乎每天穿梭兩地,日間與香港的同學相處,夜裡回到深圳與家人閒聊,兩種生活,都令李毓寒更深刻地體會兩地點滴的變化及微妙的異同。對於香港部分人掀起反內地的風氣,她大感無奈,「一開始我就覺得自己是中國人,有香港身份證後就多了香港人的身份。可是,有時候看到一些香港人在反內地,便覺得好難受,因為就好像我的兩個家在吵架一樣」。

 說起身份問題,對於部分人強調「中國人」與「香港人」的差異,李毓寒亦感到不解,「我覺得這並沒有矛盾啊,就像我之前也不會說我是安徽人,而不是中國人」。她認為,如果那些人對國家發展有足夠了解,就不會以偏概全,只從負面角度看國民身份。

國家進步飛快 盼多了解內地

 坐在李毓寒旁邊的黎凱桐亦強調,若要論身份認同,一定是國家先行、再到地區,「香港是國家的一部分,很多東西無形中都在依附國家,我們的旅遊業就是其中一個例子」。黃孝文則認為,國家已進步得很快,他希望現時在吵罵著內地的人,說話其實歸根究底也是出於愛國的心情,「希望大家只是出於一種『恨鐵不成鋼』的心態,而大家只是想國家快點達到自己心中理想的中國」。

 很多時候,人對事物的厭惡都基於不了解,因此劉茂基希望,媒體不要只報憂不報喜,「希望大家也想想國家給香港帶來了甚麼好處,也希望有多一些遊學活動,讓大家親身到內地交流,知道內地也有很多好的事情值得學習」。

看社會爭議:理性表達 反對「佔中」

香港回歸祖國雖已邁向16年,但早前在一些遊行示威的活動中,卻出現港英時代的旗幟。對這些與香港特區同齡的年輕人來說,有人批評這樣的事情只是渲染不滿,並非合理做法,不應藉昔日國家被侵害的歷史去引人注目;而對於近日少數人醞釀的違法「佔領中環」行動,這些年輕人更對當中所造成的影響感到擔憂。他們都希望,社會人士可更溫和地表達自己的聲音,不要對自己、他人以及全香港構成傷害。

 

渲染現況不滿 不應揮「港英旗」

 

 明明已告別英治的社會,早前社會上部分遊行示威人士卻再次揮起「港英旗」,刺痛不少人的心,身為回歸一代的潘朗軒亦義正辭嚴地表示不認同︰「香港是中國的一部分,以前是割讓、租借予英國,但被其他國家作為『殖民地』,並不是一件值得開心的事!」

 

 黃子謙則表示,相信這些人心裡並非認同殖民,只是渲染對現況的不滿,但這亦不是合理的做法,「市民要表達不滿可以理解,但我們始終是中國人,搬出『港英旗』這樣的事,實在不應發生」。同樣16歲的劉藯嵐及黎凱桐認為,那亦和香港近年多了遊行示威有關,「畢竟現在多了遊行,參加者要吸引人關注,所以才會有這樣的舉動」。

 

「佔中」野蠻 阻礙經濟運作

 

 至於正在醞釀的「佔中」行動,這些陪伴香港特區成長的年輕人,也同樣不希望社會及其他人因此受傷害,黃子謙和潘朗軒都表示,希望示威人士別影響他人,也不要做出衝出馬路等危險行為。劉茂基雖認同市民可爭取權益,但認為不應「太離譜」,「『佔領中環』所提倡的行為是在拖慢香港發展,而且一旦(發展)拖慢了,要追回,其實會較困難」。黃孝文則直言「佔中」行為野蠻,「香港有言論自由,大家有不同渠道去表達自己的意見、不滿,但不應該阻止社會和經濟運作,我覺得應有更溫和的表達模式」。

 

 去年才來港的李毓寒坦言,香港社會仍有許多東西是她所不能理解的,「香港是自由經濟體、稅率低,這些都令不同地方的人對香港投資充滿信心。但好像之前的碼頭工潮,現在有些人說的『佔中』,我都覺得不大理解,有時候我覺得,市民這樣反而限制了香港的發展,而且這種以威脅去表達不滿的行為,最後只會傷害自己及社會」。

 

談教育理想:心懷「中文夢」 全球通用語

 

回歸後,政府全面落實母語教學政策,隨後再就中學教學語言作微調,對學生的語文學習有一定影響。於今時今日的社會,幾位年輕人都認為,政府及學校應加強英語教育,但心底裡,他們更期待未來有朝一天能實現「中文夢」——即出現以中文作為全球主流、通用語言的新世界,他們更孩子氣地笑言︰「到時外國人就知辛苦!」

 

 雖說未算體會過港英時代,但這批「回歸一代」,亦有透過不同渠道,大致認識當時的社會。培僑中學的黃宏樂就表示︰「看電影《歲月神偷》也知道,以往的教學更重視英文,但回歸後則有點不同。」坐於旁邊的潘朗軒也立刻補充說,現在多了一科普通話要學習。

 

 那麼中文變得重要了,對他們來說是不是一件好事呢?得體的回應,說明他們都是一群立足香港、背靠祖國、面向世界的年輕人,「還是希望英文再提升一點,始終都是英文世界通行的語言,對將來找工作也有好處啊!中文則暫只限於大中華地區。」此外,他們還擔憂假如自己英文不夠好,也難以在與國際接軌及在英語為教學語言的本地大學裡立足。

 

 「不過普通話其實已重要了很多,世界上也有越來越多人會說」,幾位年輕人又說道,他們同時希望國家可日漸富強,最後中文亦可因國家的強大而普及,繼而成為主流語言,其中幾位學生更孩子氣地說到︰「最好將來就是以中文為主,外國人也要學中文。中文比英文難學,到時外國人就知辛苦!」

 

談未來志願:弱女思從警 公正護法治

 

近年本地一些社會運動越來越激進,時有警察被辱罵或被示威人士針對的情況,但想不到,原來還有年輕人有志投身警察行業,幫忙維持治安。道出這個志願的,正是予人感覺斯文,體形纖瘦的伍令筠,她還堅定表示,「做好自己本份就可以了,我認為不用介意其他人的想法」。

 

 談到「我的志願」,這些年輕的中學生大多未有「定案」,但也有人提出希望當地質學家、會計師等志願,但最吸引記者的,卻是不少小學生都會掛在口邊的︰「我想做警察。」

 

平衡心態 做好本份

 

 當警察,不怕辛苦、不怕被人討厭嗎?伍令筠卻原來早已準備好如何平衡心態,「做好自己本份就可以了,我認為不用介意其他人的想法。其實,仔細想想,香港沒有了警察會很可怕,所以我想做警察。有一次,我看到街上有小朋友玩玩具槍,有路人向小朋友的家長投訴,結果二人爭執起來,當時警察並沒有偏幫任何人,沒有說誰是誰非,只是中立地表示,小朋友於街上玩槍的行為會影響其他人,我覺得他很公正,我覺得警察這樣就很好」。

 

 她更表示,警察的職責就是維持和平,遊行示威本來就有可能構成危險,作為警察就有義務要做好本份、保護市民,「其實網絡上也有不少人讚警察盡忠職守」。父親就是警察的林鈺清亦表示,其實警察並不如部分人所說的「打壓示威者」,「警察面對普通遊行時,其實並不會怎樣,只是有些人不守規則,所以才要警察維持秩序」。

 

談出生年份:願早生數年 看滄海桑田

 

被問到自己最想在甚麼時候出生,多名受訪同學都異口同聲表示,希望自己能於1997年7月1日出生,原因不外乎希望自己生日更加「應節」、有普天同慶之感,又或是因為這是公眾假期,可相約親朋好友一起慶祝。不過,劉藯嵐卻有不同看法,她說︰「我希望自己可以在1991年左右出生,因為我自己可以見證回歸的時刻,而且知道回歸前後的差異。」

文章編號: 201307010050157

20130701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