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報專訪在北京大學的培僑學生,何冠怡、陳子維和利思琪。

《 人民日報海外版 》( 2017年04月06日   第 04 版)

「港生北上求学 收获许多精彩」

paperpeople 2017 04

“長安雪後似春歸,積素凝華連曙暉”。清華大學大四學生何冠怡漫步於細雪輕飄的華山之巔發出感嘆。趁著難得的閑暇時光,何冠怡拉上好友從北京出發,來了一次說走就走的旅行。雄偉壯觀的秦始皇兵馬俑、風景秀麗的華清池、藏寶豐富的西安博物館,這些她曾經只在香港中學生中史科課本上見到的古跡文物,此刻觸手可及。

  4年前,何冠怡通過清華大學對香港中學的校長推薦計劃,免試拿到清華大學經濟管理學院的錄取通知書,成為香港學生北上內地升學隊伍中的一員。北上內地升學對於這群香港學子來說,不僅使個人專業水平得到提升,更有助於他們全面認識內地、了解中國,增強其國家認同感和民族自豪感。

  從“難以適應”到“橋梁使者”

  據何冠怡介紹,目前香港學生就讀內地高校主要有3種途徑,即港澳台聯招計劃、內地部分高校免試招生計劃以及內地院校獨立招生計劃。何冠怡所通過的校長推薦計劃,就是內地部分高校免試招生計劃的一種,即先由香港中學校長推薦優秀學生,若獲推薦學生通過內地高校組織的面試,即可免筆試就讀該校。

  初到北京時,北方的種種都令這位南方姑娘感到新鮮與驚奇。但更多的時候,初來乍到的何冠怡還是感覺難以適應北方的學習和生活。“剛來北京時,無論在天氣、飲食、語言等方面,我都覺得不適應,但最令我感到郁悶的還是學習上的困惑。”何冠怡介紹說,由於兩地課程設置不同,香港數學教學相對來說較為簡單。進入清華大學後,如何學習數學成為她最頭疼的問題。“好在學校特意為我們開設數學補習班,再加上我兩個內地室友的幫助,經過勤奮學習,我終於解決了數學難題。”

  如今,4年本科生涯已接近尾聲。何冠怡說,“如果有機會重來的話,我一定還會選擇北上內地升學。它不僅是一紙文憑那麼簡單,更像是一次尋根之旅,讓我有機會用自己的眼睛去認識內地。我希望用我所學到的知識,將來為兩地的交流合作搭建橋梁,服務香港,服務內地。”

  從“另謀出路”到“強強競爭”

  20年前,香港回歸祖國懷抱。同年,“回歸寶寶”陳子維出生在香港一戶尋常人家。如今已是弱冠之年的陳子維也踏入北京大學,成為元培學院物理專業的大一新生。

  “以前很多香港學生覺得內地高校入學門檻相對較低,大多數學生報讀內地高校作為保底學校,或者是分數沒有達到香港8所大學時才不得已另謀出路。現在越來越多香港優秀學子因為被內地高校所吸引而來就讀。”陳子維說,“在北大,我的室友都是來自內地各個省市的文理科狀元,他們的學習積極性非常高,閱讀範圍十分廣,邏輯思維能力特別強。”

  良好的學術氛圍、過硬的專業要求、國際化的教育資源及廣闊的就業前景,都是吸引香港學子北上內地升學的重要因素。已在香港做過兩年全職攝影師的徐嘉威,偶然得知北京電影學院攝影專業排名世界前三,便慕名而來,期望通過在世界頂尖學府的專業學習,使自己的攝影水平更上一層樓。

  通過四年專業學習,徐嘉威感受到內地濃郁的藝術創作氛圍,為含蓄典雅的傳統中國風所深深吸引,並將其與現代時尚攝影緊密結合,創造出屬於自己獨特的攝影風格,受到不少國內外品牌商的青睞。徐嘉威說,“北上內地升學使我能夠與內地的攝影高手相聚一堂,互相學習,也使我更加深入地了解到中國文化的博大精深。我決定畢業後留在內地,用一生的時間去細細品讀東方文化的神秘之美。”

  從自我增值到放眼全球

  北上內地升學讓香港學生認識到真實的內地,增強其國家認同感,使其不再對身份認同感到迷茫。就讀於北京大學法律專業的利思琪說,“我的很多香港同學受媒體負面報道等影響,對內地產生不好的印像。來到北大後,我發現真實的內地十分可愛,身邊的同學都非常優秀。如果要我定義自己的話,我會說我是一個中國人,然後才是中國香港人。”

  利思琪在生活中經常給內地同學講述香港發展歷史,也向香港同學介紹她眼中的內地。她呼吁大家用思辨的態度去了解香港,了解內地。在信息大爆炸的時代學會去偽存真,以包容開放的心態走出香港,走出內地,放眼全球。

  香港特區政府教育局資料顯示,近年來去內地修讀本科課程的香港學生每年約有3000人。截至2015年10月,赴內地高校就讀的香港學生已超過1.5萬人。

  香港特區政府教育局發言人指出,近年來內地發展蓬勃,機遇良多。香港學生的視野已不再局限於本地,而是放眼中國,以至全球。北上求學,除了為香港莘莘學子提供良好的升學途徑,提升個人專業能力外,也有助於他們了解國情,放眼世界。將來為維護香港長期的繁榮穩定,為參與中國建設乃至全球事務做出積極貢獻。

  除內地高校赴港招收香港學生外,香港特區政府及各高校也積極參與開展兩地學生交流活動,從香港大學千人內地交流計劃到香港大學生內地實習計劃,再到香港高校赴內地招生計劃等,無不反映出兩地對於人才培養的重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