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中國文化院、朗園文化教育基金、培僑中學主辦,交通銀行、詩藝普通話教學中心協辦的「第四屆紫荊盃全港小學德育及公民教育朗誦比賽」,日前於培僑中學舉行,有300 多名來自全港44 所小學的一至六年級學生報名參加。比賽分粵語和普通話進行,今年按級別再分初小與高小組, 一共4組,每組決出冠亞季軍及優異獎項。家長學生近千人出席頒獎禮。

比賽鼓勵「字正腔圓,情態真切」,透過朗誦優秀的作品,以推動德育及公民教育為目的。評分標準包括語音掌握、動作處理及表情達意,比賽誦材選自歷朝名家詩詞。

是次比賽學術顧問、培僑中學校長招祥麒博士表示,朗誦可追溯至周代, 當時大司樂以「樂語」教國子, 「興、道、諷、誦、言、語」, 「誦」就是在背書的基礎上「以聲節之」,即以優美的聲音,有節奏地將作品美讀出來。中國傳統的語文教學,都是通過朗誦的手段,由老師示範,學生跟隨,達到「聲入心通」的效果。家傳戶曉的詩詞文學作品,經時代洗禮仍能發放光芒,自有其不可磨滅的價值,或思想純正,或筆力千鈞,年輕學生通過背誦,含英咀華,蘊蓄在心,潛移默化,不單提高語文能力,人格亦得以陶冶。

以文學條件決定聲音

招校長又指,朗誦是一種綜合藝術,音調抑揚頓挫如歌唱;面部表情投入、手舞足蹈如戲劇。「一般對朗誦的誤解是誇張等於成功,網上有些朗誦者的確很誇張,不符作品情感,就是聲情浪費。」誦者聲音何時高低、情感如何流露,都取決於作品本身,這就是「以文學條件決定聲音」。「高水準的朗誦,除了投入,還視乎誦者對作品的透視、拿捏是否準確。到頭來,朗誦的關鍵在於兩個字:自然。投入作品,領會神髓,自然地表達以感染讀者。」

朗誦是中文瑰寶教育局首席助理秘書長(課程發展)葉蔭榮致辭時,情不自已即席示範朗誦,又分享多年前勇奪朗誦比賽冠軍的往事。他指: 「中國文化有很多獨有的瑰寶,例如英文只有versespeaking 或voiceacting,但吟誦卻是中文獨有的。」普通話組評判之一的倪國成以大會主題「字正腔圓」及「情態真切」,來肯定學生做到咬字準確及聲情並茂,又分析普通話朗誦多了輕聲,學生要格外注意。粵語組評判之一的劉衛林博士指,學生水平十分高,當天的長吟短詠,示範了「詩教」的延續,做到所謂的「興觀群怨」。詩藝普通話教學中心主席馬小蘭表示,朗誦比賽有助提高學生對文學的欣賞能力及興趣,加強自信心,鍛練自身的表達能力,通過演繹文學作品,從而汲取文學、歷史多方面的知識,不單提高朗誦技巧,更陶冶性情,領悟德性和公民意識上得以昇華。

是次比賽有幸邀請以下嘉賓出席:中央駐港聯絡辦公室教育科技部調研員吳招勝,教育局高級學校發展主任(東區)鄭穎琦,交通銀行北角支行行長蕭潔兒,嶺南大學中文系許子濱教授,朗園文化教育基金董事周世耀、周志榮。

得獎學生分享

粵語初小組冠軍李宇心(聖保羅男女中學附屬小學),3 歲開始朗誦,他感謝老師教導他朗誦時加以動作配合。他一邊念「陶盡門前土」,一邊俯身,伸手摸土;念到「十指不沾泥」,就豎起十隻指頭。他指詩作令他感動: 「挖泥的窮人居無片瓦, 手指發黑, 但有錢人雙手乾淨, 很大分別。」問到備賽過程,他一臉靦腆: 「當準備得太辛苦時,我就想像父親摟着我,然後坐在很舒服的椅上,那就不辛苦了。」

粵語高小組冠軍馮諾延(聖若瑟小學),於幼稚園中班開始學習朗誦。他指收到比賽誦材後,每周都花時間反覆背誦;又感謝老師和家人在他練習時給予意見。他認為自己勝出的關鍵在於聲線運用得宜,感情充沛, 「粉骨碎身渾不怕」時雄渾,「要留清白在人間」時堅定。

普通話初小組冠軍王俊儒(保良局朱正賢小學),現時就讀小三,早於幼稚園接觸朗誦,一直參加不同的比賽。今次首次奪冠,他認為自己比以前成熟,踏上決賽台階,放眼坐滿了人的禮堂使他緊張,淡定的秘訣就是望人頭頂,眼睛不能對上,這就自信滿滿,奪冠而歸。

普通話高小組冠軍馬梓軒(培僑書院),早於一年級開始朗誦,至今有近6年經驗。去年屈居亞軍,今年汲取評判的建議,以他所誦的《夜行》為例,他上網翻查資料,了解作者晁沖之的背景,對詩文理解更為透澈,感情更豐富。他認為朗誦很有益,在古詩詞中能學到不少歷史典故,中文有所進步,更不下數次於考試測驗重遇背過的誦材,最後從容面對。